企業教練有哪些類型?談企業教練的8種形式

企業教練是個統稱,其實還有更多更細的分類,例如策略教練、變革教練、領導力教練、會議教練、團隊教練、團體教練、職涯教練、當責教練、…等。這些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產生的教練需求,已經為許許多多的個人與組織提供過協助。為了使還不夠認識企業教練的人,更能夠想像企業教練能帶來的好處,以下列出幾種不同形式的企業教練所能協助到的範圍:

  1. 策略教練
    在現今變化劇烈的商業環境下,過去為公司帶進大筆營收獲利的商業模式,可能已經不再適用、或不再能保障公司在未來仍然能夠立於不敗之地。特別是許多主事者其實也未曾經歷過商業的不同生命週期,如何能想出致勝的策略,對很多事業或市場負責人造成極大的壓力。這時若能有策略教練透過提問,協助釐清公司優勢、弱項、客戶需求、客戶期待…等,就有可能加速更清晰的短中長期策略方案出爐,將資源進行更有符合需求的盤點與配置。
  2. 變革教練
    人的慣性就是不喜歡改變,偏偏現在的世界變化劇烈,領導者或組織不是刻意追求改變,是不得不順應變化做出因應。然而,好不容易想出來的商業策略,卻會因為遭遇到團隊對改變的抗性、各式各樣的溝通衝突與負面能量,而擊垮主事者的正面動能與信心。因此,變革教練的存在,是個很關鍵的潤滑劑,變革教練能以客觀的角度與成熟的引導技巧,協助更多利益關係人去理解與接受這種「成長痛」,使組織加速度過一些關鍵的轉變時刻。
  3. 領導力教練
    令許多領導者深陷泥沼的,很多時候不是關於事,而是關於人的相關情境與決策。在我看來,領導魅力是天生的,領導能力是鍛鍊而成的。有領導魅力的人,只不過更快擁有某些時刻的入場卷,並不一定能保證團隊優異且穩定的產出。都知道要帶人帶心,但到底所謂的「帶心」,具體來說是怎樣的呈現?應該透過什麼心法或做法?藉由領導力教練的提問與陪伴,領導者將有機會創造自己更大的領導彈性,也更容易去欣賞不同成員的多元差異性。長期下來,除了有助於自己的領導自信,也將能使成員更容易感受到工作滿意度,這也正是大缺工時代下,各個組織最需要與想要創造的結果。
  4. 會議教練
    不論公司規模大小,免不了有各式各樣的會議,企業主或經理人每天被各種會議追著跑,卻少有人回頭檢視這些會議的效能,即便有人意識到會議不夠有效,卻也不知從何改變起。會議教練是種很特別的存在,因為教練不是真正執行者,不會被執行過程的困難過度干擾; 教練也沒有任何歷史包袱或派系羈絆,因此在會議討論陷入膠著時,更能夠透過以目的與目標出發的提問,去提醒大家真正現在最需要看見與處理的關鍵在哪裡?所有參與者是否都盡責地扮演了自己該扮演的角色,充分發言?
  5. 團隊教練
    規模相對較小的公司,因為資源有限,大家很習慣一人當三人用,權責不清也不要緊,大家追求的比較是和諧與資源極大化,目標放在求存或穩定獲利。規模較大的公司,資源變多了,用的人也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各路好手,各部門本位主義的問題就可能越來越明顯,造成決策過程冗長,組織效率低落、資源內耗。許多主事者不是不知道公司有這種山頭各據一方的情形,但選擇視而不見,因為無力處理。這種時候,可以試試透過團隊教練,去鬆動大家的領域感,去重新喚起大家對於「公司利益是最大公約數」的意識。如此,本位主義即便無法一次消除,也至少在某些重大議題上,相對容易取得共識,使組織不至於原地打轉。
  6. 團體教練
    高階領導者沒有過多時間發展中階主管時,可以考慮以團體教練分擔掉一些對於團隊的職能發展任務。許多人資被挑戰的痛點,是辦了各式各樣的培訓,講師功力很好,團隊氣氛也不錯,但工作坊結束後,一切彷彿過眼雲煙,真正被運用在日常工作上的技巧極少。因此,團體教練很適合拿來作為培訓後深化執行的後續配套,透過幾次團練規劃,去確實推動某些新技能的落地。團體教練還有個附加好處,是能夠因為學伴制度,促進學習型組織的形成,進而能使企業更有機會維持持續的競爭力。
  7. 職涯教練
    有些人有個迷思,認為初入社會的人才會需要職涯教練,因為他們歷練少,難以想像不同職務可以為他們的工作與人生帶來的影響。然而,身為面試超過萬人的獵頭工作者,我可以確定的是,擁有豐厚職場歷練的人,隨著年齡與薪酬越來越高,轉換工作的機會成本也越來越高,對轉換工作的擔憂才是更痛苦的。其實若能適時與職涯教練對話,將可以因為系統性提問與對話,有效降低轉換職涯時的舉棋不定感。
  8. 當責教練
    當責與負責真的是許多企業最大的痛點,有太多本書與太多種工具都在試圖處理這個議題。我覺得這真是個很大很難的題目,當責教練不是神,無法把一個不當責的個人或組織,透過一次或幾次對話就變成充分當責。但是,透過當責教練持續的聚焦在關於當責的定義、討論、區分,能使參與教練過程的人,對這件事更有覺知,進而有機會持續拉高自己對於當責的標準,或是擴大自己願意選擇當責的影響範圍,這就會是很珍貴的進展。

我不想美化或神話企業教練的功能,但這的確可以是提高組織有效性、創造領導可能性的一個好路徑、好工具,不然教練應該會像蛋塔一樣稍縱即逝,不會越來越成為一門顯學。

photo source: pixaba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