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什麼是企業教練之前,我想先講講什麼不是企業教練。
企業教練不是顧問
一開始學習教練的時候,我的撞牆期維持好一段時間。因為,我當顧問很多年,一直以來,企業付我錢,就是想聽到我的解法,他們做不做是一回事,我能不能快速講出看似有兩把刷子的理論或做法,就是我會被評估夠不夠資格的一道門檻。而教練在乎的是與被教練者的對等關係,教練沒有比較厲害,教練也不需要什麼都知道,即便有些相關的產業或職能知識,教練也不應該在尚未尋求同意的情況下,自顧自擂地提出很多建議,這違背教練相信每個人都具備足夠的潛能去創造自己想要的大前提。
企業教練不是導師
導師制度期在國內外都比教練更早流行於企業界,被安排為「導師」的人,通常擁有豐厚的知識或歷練,透過某一段時間的陪伴與引導,使人更快熟悉某個領域、或度過眼前關卡。導師跟顧問的相似處,是都帶著點「我比你懂」的感覺,所以「你應該聽我的,我的know-how應該能夠協助你脫離困境」。但這同樣在某種程度上剝奪了被教練者自發性的創造,以及對行動方案的擁有感。
企業教練不是諮商師
一個企業教練的對談過程中,沈浸在過往事件的探討,不至於會超過一半的時間。雖然教練過程也會觸碰到一些底層信念、過往經驗、原生家庭…等對話,也都有牽涉到高度的彼此信任關係,但教練更專注於被教練者當下的狀態,以及被教練者打算如何透過具體行動,靠近或實現所欲目標。教練更在乎的不是過往的事件,而是被教練者由過往的事件所得到的覺察,與對有效性的體會。
那教練是什麼?
國際教練聯盟(ICF)對教練的定義是:「透過和客戶發人省思與富創造性的合作探索過程中,啟發客戶發揮出最大的個人與專業潛能。」
公司行號畢竟是個資源有限的地方,對企業教練而言,能夠使被教練者在可預見的時間裡呈現出某種更佳狀態,是許多企業主事者或付費者所需要及想要看見的。
企業教練是陪伴者
職場玩的是一群人一起達標的遊戲,不論這個目標指的是有形的(tangible)或數字是無形的(intangible)理念。然而,在美好的願景被完整實現前,前進過程有時可能是令人倍感壓力甚至沮喪的,一個人或一組人都有可能因為一個錯誤的決策判斷,或一個難以預測的事件,導致許多的自我懷疑、或相互指責。這時,沒有利害關係的教練可以是很適合的陪伴者,訓練有素的教練會在被教練者的旁邊而不是對面,沒有批判地陪著被教練者一起看向目標,這種陪伴在關鍵時刻能起到定心聚神的作用,讓被教練者更能夠縮短被負面情緒與思緒干擾的時間。
企業教練是觀察者
人都有盲區,教練的「鏡映」在這種時刻就是極為有效的回應,而這牽涉到企業教練自己對人、對事的敏感度。這個關鍵在於教練是否能夠完全處於當下,掌握被教練者情緒有波動的瞬間,或辨識出被教練者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層意圖或想法,然後透過釐清與核對的方式,引發被教練者的覺察。企業有時不太喜歡講太多覺察,仿佛太過強調覺察,就偏離了實績或現實。其實波動越劇烈的商業環境下,越需要領導者甚至所有工作者都提升自我覺察與自我療癒的能力,才能持續穩定輸出,刻意強調對事不對人,或只要理性不要感性,其實在我看來是逆流而行的無謂之舉,人如果只要左腦就可以完善運作,又何必給我們右腦的設計?
企業教練是共創者
所謂的共創,不是幫忙想解決策略或前進路徑,是企業教練能夠透過提問,營造出一種信任與彈性的場域,使被教練者能夠感覺安全與被肯定,進而選擇相信自己具備足夠的能力與資源,所以能夠更負責與當責,並且帶著高度承諾態度去完成自己提出的行動方案。
所有的角色都是不同的,沒有哪個一定比較好,在不同的企業文化或職務階段,可能就是需要不同的角色協助,更能使一個人達到前進的效果。而我認爲企業教練之所以有越來越寬廣的舞台,是因為現今世代的變異速度太快、太劇烈,而教練強調的精神,更有助於創造出信任、平等、共創的新職場文化。
photo source: pixabay
- 學習專業教練技巧,讓你的領導更有效到位,ACC 專業教練認證課程 https://course.influx-coaching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