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工商時報】真正領導力,從換框思考開始!走出冒牌者與自以為明白症候群
在快速變動的職場中,許多人外表堅強、自信滿滿,內心卻時常懷疑自己是否配得上手中的位置。《換框思維力》作者以親身經歷,剖析「冒牌者症候群」與「自以為明白症候群」兩種常見心理陷阱,勇敢不是逞強,而是懂得放下與善待自己。
在快速變動的職場中,許多人外表堅強、自信滿滿,內心卻時常懷疑自己是否配得上手中的位置。《換框思維力》作者以親身經歷,剖析「冒牌者症候群」與「自以為明白症候群」兩種常見心理陷阱,勇敢不是逞強,而是懂得放下與善待自己。
未經修飾或內化的傳話,難免會加深夥伴對公司或老闆的不認同感。如此反覆發生一次、兩次、三次後,離職潮恐怕也就不遠了。我們每天生活在自己熟悉的「旋律組合」中,久而久之,便誤以為其他人也應該自然而然地理解這些旋律,這真是一廂情願的誤會。因此, 補救的方法是要先認知到「溝通泡泡」的存在,然後有意識地選擇更容易被理解的語言來翻譯與說明。
選擇性遺忘自己還不擅長、還不夠好的念頭,轉而聚焦於做好自己能做的事,而不是讓無用的念頭吞噬本來就很有限的時間。
主管是承上啟下的角色,不能只是單純的傳聲筒,而是必須具備「中翻中」的能力。主管是問題解決者,而不是單純的傳聲筒或是潑油救火的人。
我們可能會被一些已不再符合年紀、能力、角色的觀點給框住,以為自己沒有選擇。不安全感或不確定感很容易被放大,最終會吞噬自己弱小的勇敢。但如果我們非得為自己「設定安全空間」,那我會建議不妨為自己準備三個圈圈,盡情在裡面體驗與體會。
你是否曾經以為,想要擺脫焦慮,就要「努力控制自己不要想太多」。但事實上,越想控制,腦中的小劇場就越演越烈。結果不但沒有比較輕鬆,反而更容易陷入無止盡的內耗。明明什麼事都還沒發生,腦中卻已經上演十幾種最糟的劇本。越想越焦慮,最後被小劇場拖著走,累得半死。
焦慮、內耗、鬼打牆?這不是你不夠努力,而是看事情的角度卡住了。
你的內心小劇場,今天又準時上演了嗎?一打開行事曆就想尖叫:「天啊,每件事都在火燒屁股,究竟要逼死誰?」或半夜陷入靈魂拷問:「我這輩子是不是就只能這樣了?」
別慌!你的怨聲載道,其實只是「框架」在作祟。換框思維力,讓鳥事變得不那麼鳥!
「你改變不了遭遇,但你可以改變想法。」
人生、職場、銷售工作,誰沒遇過卡住的時候?
但到底可以如何加速擺脫負面想法的糾纏?原來,轉念是有方法、有步驟的!有了換框的能力,就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!
追隨自己內心的渴望,發掘屬於自己的賽道,「不設限」與「清楚目標」,是找到天命與突破困境的關鍵。當「甘願度」跑出來,內在選擇就能與外在際遇更為呼應。
當然很多人都知道要轉念、要換個想法,但是要怎麼做呢?Tracy提出了8種換框方式,其中有比較容易做到的,也有特別複雜、特別難但是效果巨大的換框法。
你是在開「會議」還是「會談」? 搞錯目的只會讓 #溝通 越來越糟。
領導不是自幹,是用一群 70 分做出 350 分的結果。
開放對話 ≠ 假裝傾聽:教你判斷領導對話中的控制 vs 真正開放。
主管不能只是傳聲筒!領導力教練賴婷婷指出,主管學會「訊息轉譯」,才能把老闆的話正確轉達給團隊,避免誤解與內耗,守住信任感,更能降低員工離職風險。
1..哪一種「慣性OS」是工作者最常面對的?要如何轉換這個思維?
2.中階主管如何從「夾心餅乾」變成「轉接頭」?
3.當「知道要這樣想,但就是做不到」時,要如何克服?
4.「換框思維」可以如何應用在生活中?減重、育兒可以如何換框?
那些對自我要求極高的人,同樣會在面對艱鉅任務時,懷疑自己是否具備足夠的資格在現場掌握話語權或扮演某種角色。要怎麼克服或度過這種心境?那就是擁有更宏大、更想要實現的目標,基於這份企圖心,就能不斷提醒與勉勵自己:「沒關係,我還沒做到,但我已經在路上了。」
當你了解自己心理的運作框架,就能一次次撬開空間、離開原地,而大腦神經系統會記住這種處理負面念頭的路徑,接下來每一次便能比較迅速通過,使你的能量不會被不必要地消耗。世界或情境也許不會立刻因為你換框而有什麼改變,但你的世界會!當你換一種看法,就能換一種活法。
主管是承上啟下的角色,不能只是單純的傳聲筒,而是必須具備「中翻中」的能力。我所以開始準備這個主題的教案,是因為有些人資主管對我說:「我們公司的主管們每次都直接轉述老闆的原話給其他夥伴聽,不會拿捏該講或不該講的話,也不懂得傳遞敏感或重要的資訊,該怎麼辦?」